「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之十三——龙王品」。?/求!′?书?帮? (?_首×?-发+
程心瞻看着这几个字,心头一震。《太上洞渊神咒经》,全书二十卷、二十品,非一时一人所撰,乃是两晋之时的数十位高功大德合编而成。此术为道门至高法典之一,旁人莫说看过,就是听过的也是少之又少。而程心瞻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三清山开派祖师葛洪葛仙翁正是此经的编纂人之一,这件事,也是他常常去找掌教谈心,有那么一次从掌教嘴里听来的。两晋前后,正是自先秦、东汉之后的第三个道门大兴之世,如今存世的显赫仙宗,诸如上清句曲山、万法三清山、灵宝阁皂山、净明散原山等,多位天师真仙均是在此时期开山立教。另外,还有寇天师、贞白先生、简寂先生这种或是清整一教、或是发扬一教甚至是统合数教之人。在那段时期,道门各家各派交流频繁,开讲论道,诞生了许多教义经典、斋醮科仪以及种种玄奇的法术。其中,便有《太上洞渊神咒经》,为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法统法术的集大成之作,由葛玄葛天师起头,召集当时身怀灵宝天尊法统的数十位高人所创,是祈神召灵之术的至高道书。葛洪仙翁三清法统俱修,也参与了编法,创卷四、卷五,为「杀鬼」、「禁鬼」二品。不过,当时的高人们创法是一时兴起而为之,各自成法成卷后再互相传阅参详,评点借鉴,但并未合成一书,所以知道全本的就只有当时参与创法的那些高人们。而且这些高人道法天成,私德也极高,在本门传承中也只把自身所创的道术传了下去,并未泄露他人所创,所以时至今日,当世早已无人知晓全本,甚至连听过的也少了。更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当时参与编法的,并非只有传教宗师,还有一些隐逸游仙、闲云野鹤,当这些人飞升或逝世后,其所创的分卷更是无人继承,从而绝世。程心瞻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里看到一本存世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分卷!但此经是道家神术,龙君怎么会有?对了,他脑中思绪电光石火,立即想起来龙君曾在希夷先生座下听法,学的正是道家正统法术!而希夷先生是隐仙派的高道,师从麻衣子,法脉源流可上溯至文始先生。如果是这一脉,那当初有人参与《太上洞渊神咒经》的编篡就不奇怪了。另外,相传希夷先生的母亲生希夷先生前,曾梦青龙入怀,而且希夷先生作《易龙图》,又收火龙真人为弟子,另外还传法当时还在淮渎行雨的龙君,种种迹象表明希夷先生与龙族有不解之缘,这也或可解释「龙王品」的来缘。难不成在两晋之时,隐仙派中还有一位龙族出身的高道?程心瞻平复了一下心情,盖上了金函,想着今日思绪激荡,不宜阅经,而且或许到时候还有什么异象发生,等过些时日布好禁制,在静室中焚香细阅不迟。另外,此事还得跟掌教说一声,这可是欠下一个大人情了。程心瞻将金函慎重收入虚界,随即打开了第三份礼品,一个玉盒,这是倪殿帅送的礼。他打开一看,绿绸内胆里放着一对虎兕镇纸。这对镇纸都是长条形底座,一个上面有猛虎呈现昂首咆哮之态,张牙舞爪,线条分明,看着似黄铜制成。一个上面有角兕低头,仿佛在悠闲饮水,体态圆润饱满,看着应该是白玉质地。程心瞻见猎心喜,这对镇纸分明含有阴阳之意,而且动虎静兕的神态雕刻的惟妙惟肖,他伸手要拿起把玩,但那沉重的份量却是让他感到些许意外。他稍加用力,才把金虎提起,仔细端详,越看越喜欢,另外,这仔细一看,才发现底座侧边还有铭款,上面写着五个字,曰:「猛志固常在」。于是他放下金虎,又去拿玉兕,果然看见了另一半铭款,曰:「渊默而雷声」。程心瞻郑重收好了镇纸,有些感叹,怎么今日大家送的礼都如此契合自己的心意,得友如此,是自己的幸事。第四份礼是顾逸的礼,一个巴掌大的青囊。他解开青囊的系口,对着手心,把里面的东西倒了出来。灵光一闪,里面的东西迎风便长,竟然化作了一把古琴横躺在手心!程心瞻看着古琴,连呼吸都变轻了。这是一把怎样的琴呢?法伏羲之式,通长四尺一寸,肩广六寸八分,尾宽五寸。琴首穹隆,项垂而舒,腰敛若月,尾阔微扬,龈托稳秀,古韵苍然。漆色青碧清透,若雨过天青,又似深海浮光。纹如蛟腹,间以水波之理。漆层迭润,明处如春波映日,暗处似古井潜蛟。一眼万年。琴背镌有四字篆书,曰:「碧海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