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缴税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缴税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缴税

治理黄河是个大工程,历朝历代都为此头疼不已。+h_t·x?s`w_.*n′e′t~

“说。”

“治河如治病,需猛药去疴。”善庸的竹杖在地上划出深深痕迹:“但猛药伤元气,征发民力过重则民变,动用库银过多则国虚。故而历代治河,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朱兴明若有所思:“所以赵知府加重徭役,实属无奈?”

“正是!”赵德彪激动地翻开账册:“陛下请看,去岁征役四十八日,修筑堤坝二十里,保住三县良田。虽有人怨,但今春少饿死上千人!”

“朝廷减免的赋税,到百姓手里还剩多少?”朱兴明突然发问。

赵德彪与胡善庸对视一眼。老学政颤巍巍起身:“老臣斗胆直言,减免的田赋,有两成被胥吏中饱私囊,两成填补历年亏空,真正惠及百姓的...不足五成。”

赵德彪叹了口气:“要想让下面的人办事,只能给与好处。表面上过得去,只要别太过分大家便相安无事。”

朱兴明并没有生气,只是“嗯”了一声:“你们说得对,可朝政改革非朝夕之功。朕,也很为难。”

朱兴明没有说谎,改革弊政,只是皇帝大口一张绝对办不到的。?搜`搜#^小?&说°o网¥ ;已+¨?发/布1¢最,?μ新*?£章(?节*

历朝历代的帝王,从不乏明君,可他们也是勉力为之。

历朝历代的变法,都是多遭诟病。

究其原因,不是变法不好,而是上行下效,官员的制度不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帝为什么变法,就是因为国家的财政支持不下去了。

变法势必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也势必会和新法作对。

这也就造成,许多人会利用变法钻空子,最终导致变法失败。遭殃的,还是穷苦百姓。

朱兴明早已沉稳了许多,在也不似之前那般的冲动了。

“你俩,还是什么都敢说啊。换个皇帝,朕教你们什么才是为官之道。要是有人问起,你就说减免的田赋,百姓们都能深感皇恩浩荡。”

“但徭役却是实打实的加重了。”朱兴明冷笑。

“陛下明鉴,”赵德彪急得又要下跪:“地方衙门也有难处。漕粮要运,驿站要维持,官仓要充实...这些都要人力。赋税少了,只能从徭役上找补...”

胡善庸突然插话:“老臣听闻南京户部存有历年盐税结余。”

“那是备灾专用。?咸e鱼1看*)?书{?? }?已{发1_]布}最*新2章=?节.′=”朱兴明说道。

“既然尚未有灾,能否先行挪用呢。”赵德彪小心翼翼的问。

朱兴明“哼”了一声:“你俩做足了戏码,到现在才说到了点子上。”

赵德彪和胡善庸互相对望一眼,二人只感觉后背冷汗直冒,纷纷跪地:“老臣死罪。”

“你俩故意让差役驱赶民夫,在朕面前招摇过市。为的,就是引起朕的注意。然后,将徭役之事,再给朕和盘托出。其实,这一切都是你俩在做戏,朕岂有不知。”

赵德彪二人魂飞胆丧,这皇帝好生厉害。竟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猜的一清二楚。

其实徭役之重,这俩人也是实属无奈。所以,他们就故意让朱兴明看见。

最终,朱兴明果然见到这些服徭役的民夫,开始展开了调查。

若是直言以告,皇帝未必关心。

这样一来,皇帝就能知道徭役之重,对百姓的影响了。

朱兴明负手踱步,突然驻足:“若朕从内帑拨银二十万两,大名府能征发多少民夫?”

“二十万两?”赵德彪结结巴巴地说:“按现行工价,可雇五万民夫干满两个月。”

“不够。”朱兴明摇头:“朕要的是长治久安。”他转向胡善庸:“胡爱卿,若给你三百万两,五年时间,能否让黄河安流?”

老学政的竹杖"啪"地落地。他浑浊的眼中突然迸发出惊人的光彩:“老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只要钱粮充足,五年后山东段黄河若再决口,老臣自挂东南枝。”

当夜子时,大名府衙灯火通明。

朱兴明召集衙门官员秘密议事。当他说出“动用国库储备金三百万两”时,众人登时议论纷纷起来。

“胡爱卿?”

“陛下恕罪.”老学政擦着嘴角,“老臣只是担心...户部那边怕是不好处理。”

朱兴明冷笑:“户部那边朕自有道理,明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