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7章
哈里·苏丹此次的战功,无疑为他在这场储位之争中增添了重磅筹码,也让这场潜藏的较量愈发暗流汹涌。?k¢a/n/s+h.u!w^a?.·c¢o′m?
比如那位曾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皇孙伊斯坎达,便曾在蒙古斯坦地区有过惊人表现——他年少时便在此地发动战争,一举攻克于阗等重镇,大军一路向东推进至塔里木河中游,兵锋之锐,几乎要触及古老的东方疆界。
然而,正是这份耀眼的成就,引来了几位能力平庸的长辈的嫉妒,趁帖木儿大汗率军在外征战、无暇兼顾内部之际,这些人以“违反军队节度”为名,强行将伊斯坎达召回帝都撒马尔罕,随后将其软禁,最终使其在幽禁中殒命。?8+1!k*a~n*s!h′u+.·c¨o·m^
等到帖木儿率军返回帝都撒马尔罕时,面对的已是伊斯坎达冰冷的尸体。他纵然震怒,却也深知木已成舟——这场由嫉妒与野心驱动的阴谋,终究以一位天才皇孙的陨落收场。
说白了,这一切的根源,仍是那场无休无止的权力争斗。
随着帖木儿日渐老迈,庞大帝国的继承权成了所有皇子皇孙觊觎的焦点,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皇储,在帖木儿之后接过权柄,成为这横跨中亚、波斯与小亚细亚的庞大帝国的主宰者。¢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
为此,他们不惜在暗中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甚至不惜对同族晚辈痛下杀手,伊斯坎达的悲剧不过是这场残酷博弈中的一个缩影。
而这种潜藏的内斗,也始终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帖木儿帝国的统治核心之中。
哈里·苏丹同样对皇储之位怀有强烈的渴望,为达目的,他早已暗中布局。他不仅成功争取到了父亲、帖木儿的次子乌马尔·沙伊赫的全力支持,更借此抢下了东征军先锋大军统帅这一关键高位——这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积累战功、树立威信的绝佳舞台。
于是,他带着自己一手培养的班底,以及众多依附于他的支持者,率领先锋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大明。在他看来,此番东征若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与大明的交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必将极大巩固自己在帖木儿心中的分量,为最终问鼎皇储之位增添决定性的砝码,而这场指向东方的远征,也由此成了他权力棋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乌马尔·沙伊赫虽仅是帖木儿的次子,但在帖木儿帝国,“嫡长子”的身份从未成为继承的硬性门槛——这个帝国的规则向来直白:想成为皇储,靠的不是出身排序,而是实打实的实力与战功。
谁能手握更强的军权、积累更显赫的战绩,谁就能在贵族与将领中赢得更多支持,进而顺理成章地锁定储位。
对乌马尔·沙伊赫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他不必困于“次子”的身份桎梏,只需在帝国的扩张与治理中展现出足够的能力,便能为自己及支持的子嗣争取到继承权的筹码。
正因如此,他才全力支持儿子哈里·苏丹争夺先锋统帅之位,试图借东征的战功为家族积累资本——毕竟在这个以武力与功业论英雄的帝国里,每一场胜利都是通往权力巅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