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 第807章 急报!河中之地对大明的意义!

第807章 急报!河中之地对大明的意义!

第807章 急报!河中之地对大明的意义!

乾清宫。>-卡?卡?ˉ3小%?说פ网D? `]追¨\·最±新?章¨?节ˉ

承天帝朱标正看着手中的密信久久不语。

这是李祺通过锦衣卫快马加鞭传回来的密信,有两件要事。

其一,当务之急是建立西域布政司,朝廷需即刻派遣大量官员前往西域,主持战后秩序重建、户籍登记、土地丈量等事务。

这一点推行起来实则不难,甚至可说不少朝臣已闻风而动,主动请缨赴任。

说起来颇具讽刺意味:若是放在以往,别说远赴西域主持布政司事务,即便调任甘肃等边防要地,官员们也会找尽理由推托——或言路途遥远,或言环境恶劣,总以各种借口逃避。

毕竟在众人印象中,西域向来是蛮荒苦寒之地,既无中原的繁华,又难有政绩可言,更需时刻提防部族袭扰,绝非任职佳选。

但如今情况已全然反转。只因西域盛产棉花,且经勘探发现,河中地区及天山南麓的绿洲适宜大规模种植,而棉花在中原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

这使得西域一夜之间成了群臣眼中的“宝地”——前往西域任职,不仅能参与新布政司的建制,积累开拓之功,更可借助棉花产业的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无论是推动种植、监管贸易,还是协调产销,都暗藏晋升与获利的机会。/x·1·9?9-t^x′t+.+c,o_m¨

此前避之不及的边疆差事,如今成了众人争抢的肥缺。吏部的选官文书刚下,自荐与举荐的奏折便堆满了案头,连素来安于京官的文臣,也纷纷表态愿赴西域效力。

这种因经济利益而引发的积极性,反倒让朝廷在选派官员时多了几分选择余地,无需再像以往那般强行摊派。

其二则是向西域增兵,李祺要一口气打下帖木儿帝国。

朱标此刻已然洞悉李祺的全盘谋划:西域与中亚地域辽阔,戈壁、荒漠占据大半,但若论真正水土丰沃、可作为长久立足根基之地,唯有阿姆河与锡尔河滋养的河中地区。

大明的目标绝非止步于占领西域,而是要以西域为前沿跳板,逐步将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欧亚大陆,因此河中地区必须全力夺取并苦心经营。

这一地区的富饶程度远超想象——充足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足以支撑上千万人口的繁衍生息与产业发展,既能发展农业提供粮食,又能依托草原发展畜牧,更可凭借两条大河发展商贸。′k!a-n!s`h′u^c_h¢i,./c+o\m¢

一旦将其牢牢掌控并经营妥当,大明便能以此为战略根基,向北稳步推进至西伯利亚与乌拉尔山脉,将那片蕴藏无尽资源的广袤冻土纳入版图。如此一来,不仅能拓展帝国的生存空间,更能以河中地区的资源为依托,为向北扩张提供持续的后勤支撑,形成层层递进、稳固推进的扩张格局。

如此一来,不仅能拓展帝国的疆域,更能依托河中地区的资源,为后续的扩张提供持续支撑,形成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战略格局。

河中之地往南可直取波斯高原,以此为支点威慑中东与中南半岛,未来若时机成熟,更可直接将这些区域纳入版图,打通陆上通道与海上航线的连接,形成横跨欧亚的巨大环形疆域。

毕竟如今的中南半岛已在大明五王掌控之下,其沿海港口可作为海上枢纽,与波斯高原的陆上通道形成呼应。届时,从河中地区南下波斯,再经海上航线连接中南半岛的大明势力范围,便能构建起陆海交织的运输网络,既便于军需物资转运,又能推动跨区域贸易,让帝国的影响力从东亚延伸至中东乃至非洲东北部。

这种以河中为枢纽、海陆联动的布局,将彻底打破传统疆域的局限,使大明成为真正贯通欧亚非的超级帝国。

河中之地往西,可沿里海、黑海北岸向东南欧推进,最终目标是夺取富饶的钦察地区。这片横亘在欧亚草原之间的土地,拥有世界罕见的大面积肥沃黑土,其土壤肥力远超一般农耕区,是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天然宝地——无论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是培育经济作物,都能获得高产。

一旦掌控钦察地区,大明便能在此建立大型官办农场,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水利设施,将其打造为帝国的“欧洲粮仓”。

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不仅能支撑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更能通过陆路与水路转运至中原、西域及中亚各地,缓解其他区域的粮食压力,甚至可通过贸易换取欧洲的矿产与手工业品,形成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