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七十三章 回洛大胜威望定

第七十三章 回洛大胜威望定

镛之不克,却不免地就会损害李密在军中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威望。

当是出於此虑,李密乃打响了第四场大仗。

就是李善道所说的“回洛仓此战”。

这场大仗,是李密亲自指挥。

上次裴仁基、孟让攻破回洛仓的东仓后,没有驻留,放了把火,将东仓烧了,随后就退兵了。

李密这回,亲自率众三万,先是又杀回到了回洛仓,继而大修营堑,以逼洛阳。兴洛仓距洛阳只有七里远,李密修的营垒、挖的壕沟,很快就逼近到了洛阳外围。洛阳群臣的主事人段达,遂遣兵七万出击。结果,一场仗打下来,三万胜七万,隋兵丢盔弃甲,败回城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场大仗的获胜,可以说适得其时。

不仅是如李善道又所言之,“一扫失利,必士气大振”,最关键的是,通过这又一场的“以少胜多”的大胜,李密扭转了偃师、金镛不克所给他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实了他在军中的根基。

李密高兴的心情,在下给李善道的这道捷报中,就可看出。

捷报中,甚至提到了战场上的一个细节:“隋军西阵已却,东阵犹坚,魏公亲引骠骑,秦琼、程咬金诸将从之,再冲东阵,箭无虚发,连中隋官兵。隋军东阵遂溃。”

若不是高兴,若不是希望借此彰显自己的武德,加强自己的威望,通常只需简要述说战况的捷报,何必加上这个细节?

还将“箭无虚发”与“东阵遂溃”联系到一起,搞得好像是靠着李密的一人之力,将隋军“犹坚”的东阵给冲溃了似的。——此战打在回洛仓北,是以隋军之阵,系东西列阵。

且不必多说。

……

听了李善道的话,魏征说道:“敢请将军指示。”

“现还只是得了捷报,魏公尚无具体令旨下来。但我等为人臣者,主动地为君分忧,是臣子本分。所以,我琢磨着,一场大仗打下来,魏公军中现下会不会缺些兵械的补充?缺些兵源的补充?我在想,要不要先给魏公送去一批军械、一批新兵。先生、敬武以为可否?”

魏征还在考虑。

盛志开了口,说道:“将军勤於王事,此虑甚妥。但军械、新兵,皆非在下与玄成所掌,以此垂问在下与玄成,在下虽欲敢献芹见,不知何以答也。”

李善道摸着短髭,瞅了他眼。

人长得魁壮,一部大胡子,似个军汉,说起话来,也似个粗莽的军汉!

李善道不知道军械、新兵,都不是魏征、盛志而下之所掌么?以此来问魏征,那是为了表示亲近、信任。好嘛,盛志这一开口,却给来了这,弄得李善道都不知道该再怎么说了。

亏得魏征不似盛志!

魏征咳嗽了声,说道:“将军,为人臣者,当主动为君分忧,此言极是!仆之愚见,将军之此虑,可以行之。唯军械、新兵,从何而出?”

“军械,我也缺,但谁叫咱是魏公的臣子呢?宁可咱缺,先生,不可使魏公缺。我打算便将武阳郡府得来的军械,取出部分,献给魏公。新兵这块儿,却是不缺。先生,我知你怜民,你是不是担心我会征武阳郡的郡民?实不需也。现在黎阳仓外,已得的新兵一二十万众。这些新兵,我本就是要将之献给魏公的,趁此机会,先选出万人,送去洛口城。怎样?”

魏征点了点头,说道:“甚好,将军之此两条,都甚好!将军,仆之愚见,军械、新兵之外,何不再添上一物,献与魏公?”

“添上何物?”

魏征说道:“粮。”

“粮?”李善道不解其意,笑道,“魏公最不缺的,就是粮了。我再送粮与魏公……”话到此处,顿了下来,摸着下巴,想了一想,竖起拇指,赞道,“好呀,好呀!先生此议大好!”做出了决定,笑道,“便从先生之意,把粮也加进来,军械、新兵外,再给魏公献些粮去!”

不错,李密是不缺粮。

可送粮与李密,与李密缺不缺粮,没有关系。

有关系的是,李善道可以此表示忠诚。

以此向李密表示:黎阳仓,虽是李善道打下的,但还是李密的。

“只献与魏公,恐有不足。”魏征说道。

李善道已知其意,笑道:“这是自然,司徒公、徐大郎、单公等处,一起送到!”

这件事就此议定。

魏征问道:“敢问将军,将军言有三事垂询,这是一件事,还有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