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教材要儒法并重(下)
宋濂起身接过那本书,直接翻到了鲁锦说的亡征一篇,粗略看过之后,确实令他非常惊讶。吴4墈书 首发
鲁锦看着他的表情,更是直接讲起了这篇文章的重要性。
“亡征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这句话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唐朝,唐朝的五姓七望,门阀世家,把持财富和科举,拢断权力,终至招来黄巢之祸,自黄巢以后,世家几乎绝迹,这便是国小而家大;
“唐末的藩镇节度使,把持大权,军政权力都归于节度使一人之手,节度使有权在辖地内征税征兵,虽无割据之名,却有割据之实,对朝廷中枢的命令阳奉阴违,朝堂权轻,而地方权重,便是权轻而臣重,可亡也。
“你们说唐朝是不是亡在韩非子的这句话上?一个近两千年前的人物,却能精准预言千年后唐朝灭亡的原因,若是没有独尊儒术,若是这篇文章能够人人学习,那么当唐朝出现这种情况时,会不会有臣子出来劝谏君主呢?
“前宋太祖首次在地方上搞出三权分立,转运使掌财,提刑司掌司法,安抚使掌军事,这么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杜绝‘权轻而臣重,国小而家大’的弊端吗?”
在场众人听到鲁锦如此解释这句,也对这篇文章来了兴趣,纷纷凑到宋濂身边观看,对着这篇文章频频点头,显然也是认可其中观点的。
他们怎么看这篇文章还另说,鲁锦身为一个后世之人,比他们多见识了几百年的历史,然后再看这篇文章,那是真的深有感触。
比如亡征的第三句,‘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这说的不就是原历史的明末吗?
群臣好私学,搞出东林书院和东林党,臣子好辩,就是朝堂党争,商贾外积,就是卖国的晋商投资鞑清,小民内困,就是明末天灾不断,赋税沉重,百姓生活困苦,这样的国家就可能会灭亡了,最后果不其然,明朝真的亡了!
宋濂等人未经历历史上的明末,可能还没那么深的感触,而鲁锦看到这句话时,那是真的震撼,两千年前的韩非子精准预言,还不能说明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吗?
‘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一个外国来的侨居之士,资产和企业都放在国外,上能参与朝政,下能影响百姓,这样的国家就可以灭亡了,这说的是谁?这简直就是马圣的完美诠释
还有那句最经典的‘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倭国完美的体现了这句话的每一条,正是鲁锦将来攻打日本的理由啊!
‘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_看·书_君· ?免`费′阅`读`’君主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家混乱还自我夸耀,不估计本国实力而轻视邻近敌国的,可能会灭亡。
这句话同样还是小日本的写照,尤其是元末这个时期,日本还处于南北朝分裂的国内混乱时期,简直是对日本动手的最佳时机!
这时在宋濂旁边伸着脑袋看文章的詹同也说道。
“亡征,即为‘国家灭亡之征兆’,这篇文章确有可取之处,除了殿下所说唐朝灭亡的原因,这里面也有预言隋朝亡国的。
“‘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大兴土木修建宫室,造龙舟下江南,开凿运河,三征高句丽,徭役不断,使百姓疲惫困顿,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可能会灭亡,这简直就是照着隋炀帝写出来的。
“最让人惊奇的是,这文章居然是先秦时期的韩非所着,后世王朝竟然被他一语中的!”
其他人此时也频频点头,都认为这是篇好文章,就连宋濂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法家,而是这篇文章主要讲各种亡国的征兆,并没有刻意宣传法家那一套理论,所以他们还能接受。
宋濂这时也评价道,“这的确是一篇好文章,不过臣以为,这篇文章更适合拿来教导君主,有劝谏和教导君主治国之意,而对于百姓和臣子而言,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并不是那么高,不过殿下若执意将其选入中学课本之中,倒也并无不可。”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