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 > 第1236章 天罗地网

第1236章 天罗地网

,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的本土化建设,让更多熟悉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的干部留下来、干下去。”

这番话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关注。会议结束后,有几位部委负责人专门留下与他交流意见,表示将在后续政策制定中重点考虑这些思路。

几个月后,《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能力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治理过程。

这份文件发布当天,朱远航正在青藏高原的一个牧区考察。他坐在帐篷里,翻看着手机上的新闻稿,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这一年冬天,朱远航受邀出任新成立的“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这个机构由国务院直属,旨在统筹协调全国各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实践指导和经验推广。

面对这一新的角色,他深感责任重大。但他知道,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让治理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便组织专家团队,启动了一项名为“中国乡村治理百村观察”的大型调研工程。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深入一百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系统梳理治理现状、问题与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他在启动仪式上说:“治理现代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前行。”

活动结束后,有人问他:“您觉得这条路,什么时候才算走到头?”

他望向远方,目光坚定:“只要还有一个人没过上好日子,这条路就没有尽头。”

夜色渐浓,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朱远航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是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但我愿一生行走在路上。”

窗外,星光闪烁,仿佛回应着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

刚抵达首日,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

“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发文件,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很多时候,政策传达下去,群众听不懂,也不愿意配合。”

朱远航点点头,心中已有初步判断。他深知,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传政策,而是建立信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你们说的那些‘融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孩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

朱远航记下这些话,郑重地回答:“我们会把这些需求带回去,反映到政策中去。治理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说什么,而是让你们说出心里话。”

这番话打动了不少村民,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几天后,村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不同于以往由干部主导的会议,这次会议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议题也由他们自己决定。

朱远航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看到村民们围绕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推选了几位代表负责跟进后续落实情况。

会议结束后,他走到人群中,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治理,群众说了算。”

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下,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时,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评论指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