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三国:开局复制吕布武力 > 第112章 刘焉再用计

第112章 刘焉再用计

蜀军首出祁山,诸葛亮就是以褒斜道为幌子,吸引曹真的重兵。

他自己则率大军走祁山道,攻取祁山,切断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与长安的联系,逼着三郡叛魏国降蜀。

关中为之震动,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起用老将张郃。

不久,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王平独木难支,蜀军只得退兵。

当然,《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空城计,并非正史,而是南北朝人郭冲编撰。

街亭之战,魏军主帅是张郃,并非司马懿,当时司马懿还在千里之外的洛阳。

华羽走在褒斜道中,不禁一番慨叹。

蜀强,则关中有危。

蜀弱,则关中安稳。

关中之地虽好,有郑国渠灌溉,沃野千里,但其安危却受益州的威胁过大。

刘焉年老,又有三子在长安为质,不敢出兵。

不然,若是换做刘备在益州,必然会北上讨董。

如此一来,东有诸侯联军,南有蜀军,若再能说动荆州刘表和西凉马腾、韩遂,则董卓岂能不亡?

同样,若关中强,则汉中危。

关中弱,则汉中安稳。

华羽甚至还想,若无刘范三人在长安为质,恐怕董卓也不敢在郿县筑坞。

董卓的二十多万大军中,恐怕至少得有五万,布防在这些要道的重镇。

而这个时候,褒斜道的另一端汉中郡的西南方向,益州治所绵竹城,刘焉的第二步计划正在进行中。

绵竹城的州牧府中,吴懿急匆匆赶过来:“叔父匆匆将小侄唤来,可是季玉已经归蜀,就要到达绵竹?”

但是,问过这句话之后,吴懿就觉得不妥。

因为刘焉的脸色是拉着的,一脸的愁容,绝非刘璋即将归蜀带来的喜悦。

吴懿的心里一阵咯噔:“叔父,莫非…莫非是出了什么意外?”

“唉……”刘焉长叹一声,并没有回答吴懿的问题,而是站起身来,对吴懿拱了拱手,鞠了一躬。

吴懿吓了一跳,犹如青蛙般跳起来,闪身一旁,避开刘焉这一拜。

开玩笑,刘焉是益州牧,这里的土皇帝啊。

再说,刘焉是叔父,吴懿是晚辈,敢受他这一拜才怪。

吴懿急忙再问道:“叔父,究竟发生何事,可是季玉无法归蜀??”

但吴懿想想也不对,就算刘璋回不来,也没什么影响啊。

因为刘璋和吴苋的婚事,目前只有他俩人知道,对吴苋的名声没有丝毫影响嘛。

“非是如此。”刘焉轻轻摇了摇头,从案几上拿起一封书信,再叹道,“子远,这是董贼的回书,你看过之后,便能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吴懿立即就接过,掏出书信,展开一看。

“君郎吾兄,小弟董卓拜上。”

君郎,是刘焉的表字。

这是开头,吴懿心中暗想,这董贼对叔父倒也算是客气。

“得知季玉侄儿即将大婚,小弟不胜欢喜,提前恭喜君郎兄。”

“三位侄儿在长安为官,小弟对他们多有照顾,待他们如同亲子一般,不敢有丝毫怠慢,君郎兄不必挂牵。”

“此番季玉侄儿大婚,我身为叔父,自然会全力相助,将喜事办妥,必能让君郎兄满意。”

“但是,季玉侄儿乃是朝廷命官,若回乡娶亲,小弟私以为,甚是不妥。”

“况且,君郎兄的家乡,乃是荆州江夏竟陵县,并非是益州绵竹。”

“以小弟之意,不若请君郎兄一家前来长安,共襄喜事。”

“待大婚完成,君郎兄若有闲暇,可在长安逗留数日,小弟自会全程陪同。”

“若君郎兄忙于益州事务,便即刻归蜀,不知君郎兄意下如何?”

“小弟董卓再拜。”

接下来,就是一枚印章,上面写刻着“太师董卓”四个字。

“这……”吴懿看完之后,登时傻了眼,董卓竟然邀请刘焉一家人去长安?

这岂非是肉包子打狗,一去就甭想回来了?

刘焉苦笑一声道:“此事,只怪老夫。”

“老夫曾与董贼打过交道,认为他不过是一个西凉莽夫而已,故而定下以婚事促成璋儿归蜀的计策。”

“却不想,老夫忽略董贼身边有两大智囊,一个是李儒,一个是田仪。”

“这两个人必然看破老夫的计策,这才将计就计,想使老夫就范。”

“若老夫答允此事,则此番老夫一家便是自投罗网,日后再无归蜀的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