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带人视察了一番湖州的难民营房,虽然这里条件简陋,吃的粥饭也是半汤半水,但是好歹算是给了灾民容身之处,又能够让人果腹生活。而且湖州这里也依照两浙路要求,为这些难民营配置了郎中及常用药物,一旦有人生病也会进行施药救治,整体安排还算尽心。
只是湖州的官吏同时也向李纲诉苦,称他们这里安置的难民不仅仅是湖州附近县乡的,还有大量从苏州那里被驱赶过来的,因为苏州不承认有水灾,专门在通往州城的要道上设立了关卡,不让灾民过去,从而导致他们湖州的压力倍增。
李纲听后好言安抚,并承诺回去后便会让杭州再多调拨些赈灾物资。
之后李纲带人再次上路前往苏州。
而在这一路上,跟随的水利官吏却是眉头凝重,在看了沿途河流的水位与流向之后,他们告诉李纲:这苏州一定是控制了周边的水闸,从而导致洪水都无法流向苏州城,但是这样便加重了周边地区的水情,如果再不把这些水闸放开,接下来的县乡水患将会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他们很快便发现了所谓“苏州水患平复”的原因:驿道上的逃难灾民没有向苏州方向去的,都在向外逃奔。上前一问才知,若要再往前面走的话,就会有苏州官府专门设的检查关卡,严禁逃难灾民过去。而且过去也不止一处关卡。就算是有人侥幸混过一道的话,还会在后面的关卡处被发现,反而多被打一顿再赶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况且苏州官府这样子拦截,所以也就别指望到了那里后,会有施粥施药的,还是抓紧时间去别的州城吧。
驿道两边,尽可见到一批批触目惊心的灾民尸体,数量竟然要比其他地方多出不少。应该便是他们在苏州境内得不到赈灾救助的原因。
随着李纲他们再往前走,便就看到了路边设卡拦截的衙役,看着应该是应奉局的局卒。不过,这些局卒看了李纲他们身着官衣,手头还有公文,自然不会为难,便直接放行了。
在这一路上的道旁河道里,的确没有之前看到的那么高水位,而进入苏州城之后,城里的店铺街道都如寻常光景一般,处处都是一片太平景象。如果不是他们从苏州城外围,一路过来先看到那些情况,光是在苏州城中,真的便会相信这里已经没有了水灾、或者水患早就已经平复了。
李纲一行从南城门进去后,就近直接进了城南驿站住下,出示了两浙路经略安抚司的令牌文书后,驿丞哪敢怠慢,立即让人送上热茶以及吃食。
李纲进了房间,更换了早被雨水打湿的外衣之后,顾不上吃几口热食,就叫人将驿丞叫来问话。
“议幕恕罪,实是连日雨天,驿站备食不足,薪柴多湿,一时顾不上……”驿丞还以为安抚司来人对他们的招待不满,心慌不已,赶紧过来告罪。
“非也,某只是有些话要来问你。”李纲却是和颜悦色地问道,“我们是从杭州一路而来,这其他州城,多有灾民聚集,而且水患甚重。只是进了这苏州地界之后,怎么都不曾看见附近县乡过来的灾民行踪?”
李纲和气的态度却让驿丞安心了不少,他揣摩着这队安抚司来人的目的与用意,小心地回答道:“下官守土有责,平时只在这处驿站之中,所以只能说些在此看到、听到的情况。这次的雨天虽然很长,连着下了快二十天了。但是,我苏州之地,多亏官府周密调度,所以这城里的情况一切安好。至于乡下听说也有一些灾民,差不多十天前,他们断了吃喝,便就涌向苏州城这里来讨生活,那时州衙便在城外开了几处粥场赈济,差不多有了五六天后,周围的水情退了,这些灾民也就慢慢都散去了。”
“灾民散去了?可知他们散去了哪里?”李纲皱了皱眉头。
“禀议幕,下官只是驿官,着实不知城外以及其他地方之事。只是在这里,最近时常会看见应奉局派出大队局卒出城,或许他们会对苏州四周的情况更了解些。”
看着眼前那个支吾着说不出更多内容的驿丞,李纲也知道问不出更多的内容,也没有为难他,挥挥手便让他下去了。
喜欢风流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