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大文学 > 重生:华国科技巅峰,我国士无双 > 第39章 数学界的飓风和千里请援

第39章 数学界的飓风和千里请援

一篇顶级论文的发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且不说普通的论文需要经过初审、修改、同行评议等诸多的流程,最终在很多次修改以后才能完成正式录用。

前世,陈仲策同宿舍哥们一篇文章足足修改了13次才正式通过。

对于陈仲策刚刚做出的这一项世界级的难题,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找两个资深的教授就能完成同行评议的。

可以说,陈仲策做出的成果如果不是手把手教陆美蓉,恐怕她都不一定能够理解。

在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里,与其说是在写论文,不如说大多数的时间陈仲策都用来给陈陆美蓉讲解相关的知识和证明思路了。

这样做出的成果,如果直接投稿,恐怕这个世界上能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不足一手之数。

大多数都是要花上一些时间,仔细的进行研究和论证,才算是能确认成果的。

在这方面有个鲜活的例子,在世纪之初,与n-s方程并列为世纪七大数学难题的庞加莱猜想被毛子国数学家佩雷尔曼在2003年所证明,但是他的成果一直到要2006年才被整个数学界所认可。

不过,陈仲策所用的解题方法相对比较清晰和简洁,不像其他的数学证明需要自己额外搭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所以可读性还是很高的。

几乎是在凯登收到这份论文投稿的第二天,数学年刊的审议小组的全体成员全部被惊动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普林斯顿的一帮全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家,还有哈佛、麻省以及牛剑等一系列的数学界同行们,全部被这一篇论文给搅动起来了。

“wtf,这个方程竟然真的有人解出来了?我还以为要等到下个世纪。”有人在米国马萨州欣喜若狂。

......

“去吧,去见识见识这个世界更大的平台。你不是一直想好好做学问么?去看看他们这帮大佬是怎么做的,即使能够熏陶几分,对你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陈仲策认真地说道。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论文是你写的,解题的思路和涉及到的理论我喂你吃得透透的,还怕什么?”陈仲策解释道。

“师姐,你还跟我客气什么。只是未来需要你的时候,你可不能推辞噢。”陈仲策怕陆美蓉心里还有什么负担,特意解释道。

“那行,未来小师弟但有所命,无所不从。”陆美蓉挺了挺胸脯说道。

“好。”

......

陈仲策在汉江五中和美女师姐苦干的时候,西南地下掩体中,程文轶带着的团队也在夜以继日地推演可控核聚变的理论模型。

在每个团队独立进行模拟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陈仲策的技术路线的完备性,几乎是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认真的体会到陈仲策说的那句话:“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托卡马克即便不是一条死路,那也是需要跨过最多难题的一条路。”

陈仲策提出的这一条方案是延续了仿星器的设计,但是综合利用了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对于各项材料的要求降到了最低。

特别是创造性的把第一壁的材料和裂变的增殖堆结合起来,这把快中子对第一壁的损伤降到了最低,而且还能富集反应的原料,简直就是天才的设计。

在陈仲策的任务分解中,每个小组都会负责一部分技术的精细模拟,同时把模拟的结果跟陈仲策技术路线上的数据进行核对,发现基本所差无几。

开始,大家还惊叹于陈仲策水平之高,到了后来大家几乎都已经麻木了。

都已经是陈神了,哪还有他搞不定的问题?

但是,就是这样,问题还是出现了。

今天在程文轶的主持下,完成了第一次统筹拟合模拟,但是所得的结果却与陈仲策的结果相差甚远。

得出来在现有的技术路线下,在单位空间内,可控核聚变产生的增益因子只有区区的0.8367,这完全达不到释放能量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陈仲策的技术路线是完全错误的。

开始的时候,众人还不相信,直到用地下掩体的超级计算机整整算了三遍,还是只有0.8357.

这下子所有人都有些绝望,因为在陈仲策的方案中,处处都是妙到毫巅的设计,如果这样都不能成功,那么可控核聚变是不是就是一条死路?

那人类是不是就要困死在地球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